此前话题#年内超500只基金回撤超16%#登上热搜,近日市场大跌,#基金 股票#又再次登上热榜,基民们纷纷回顾自己的血泪史,段子金句频出。的确,不少新基民是在头两年市场高点的时候跟风买入的,本来想着站在风口上把钱赚了,结果谁曾想,风口走了,把钱也给刮走了。
这可真是应了那句段子:“我的钱不是大风刮来的,但都是大风刮走的……”
市场波动在所难免,对此,我们不妨调整心态,以长期视角来应对。不过有的基民搞不明白,“我的基金之前赚的明明比别人多,怎么现在反而亏得也比别人更快呢?”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回撤。
什么是回撤?重要吗?
对于基金来说,回撤测量的是投资组合在指定区间内从高点到低点的波动幅度。咱们最常用的“最大回撤”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假设买入这只基金产品之后,一段时间内,咱们可能出现的最大亏损是多少。
那咱们为什么要去关注基金净值的回撤呢?
因为对于基金投资来说,很多时候“走得快”还真不如“走得稳”。
咱们一起来做一个简单的计算题,在极端环境下,假设有两个投资者,他们的资金都是10万元。
“萌新”小A偏好稳健的产品,假设产品年化收益率维持在8%。
“基神”小B偏好通过“风口”搏收益,只持有波动比较大的产品,假设他第一年赚40%,第二年回撤20%。就这样一年赚一年回撤,循环往复。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他俩曾经坐在一起的画面,小B侃侃而谈,说自己的技术多么高超,小A则在旁边羡慕的看着他,想着自己什么时候能一年赚40%就好了。
大家觉得4年后,谁赚的钱更多呢?以复利公式来看,
小A:(1+8%)^4*10万=13.6万
小B:(1+40%)*(1-20%)*(1+40%)*(1-20%)*10万=12.54万
是不是很令人惊讶?“基神”被“小萌新”打败了。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对就出在了这个回撤上。第一年赚了40%,第二年根本不需要回撤40%,就可以把赚来的收益亏掉。
如果不重视回撤,看起来的高收益,在不断的回撤中逐渐缩水,甚至可能出现前文所说的“半个月亏掉300天收益”的情况。
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了又失去是非常考验持有人心态的,甚至这种账面上的亏损,让人很难坚持长期投资,实在坚持不下去就只能割肉离场,让账面上的亏损,变成了真正的亏损。
所以在很多时候,对于当前市场基金投资来说,重视回撤,学会怎么让自己少亏一些钱,甚至是比学会如何多赚一些钱更为重要的事情。
控制回撤的好工具
控制回撤本身就是基金投资中非常专业的一门学问。对于咱们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通过配置在“回撤控制”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基金产品来帮助我们控制整体基金账户的回撤。
除了咱们公认波动比较小的货币类、纯债类基金之外,这种控制回撤比较好的基金一般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从产品设计上控制回撤:比如说 “固收+”产品。固收+产品从产品设计上加入了资产配置的风险收益再平衡机制,根据客户所能接受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盈利目标去灵活调整基金仓位,权益类市场波动大的时候,多配置一些固收类产品,而权益类有机会的时候,则多配置一些权益类产品。这样动态调整,就可以尽量将整体组合的回撤控制在较低范围内,给投资者带来更加稳健的投资体验。小诺家的诺安双利就是这样一只固收+策略产品。
另一类是从主观上控制回撤:比如有一些基金经理,即使他们管理的是权益类产品,在面对市场波动的时候,也重视控制回撤。就小诺家来说,蔡宇滨、曲泉儒都是偏向于重视回撤控制的基金经理。在筛选时,投资者可以更着重去关注这种风格。
民生证券最近有一份报告写的很有意思,他们认为,过去只有在2008和2015年系统性风险中,大面积的强势股回撤才会不断出现。但是2020年以来,较大面积的强势股回撤却不断产生。不过市场也总是从调整中走出,最终不断形成“新共识”而继续前进,这或许是市场的“反脆弱”表现。
所以现在,我们越来越多的感受到市场上出现阶段性“回撤”,越来越多的基民也开始注意到“回撤”对于基金投资的重要性了,在挑选产品的时候,会特意去看“最大回撤”指标,会特意去配置“固收+”基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都是咱们的市场越来越成熟,基民越来越理智的表现。
最后,小诺提醒大家,风险和收益是相对的,高波动的基金并非不好,收益弹性大的产品相对来说获取高收益的概率也越大,不过,选择基金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适当进行组合配置,才能博取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