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未来 > 详情
寒夜里的高铁线上,“神经外科医生”在行动

科技日报   2023-01-15 21:27:37

科技日报记者 王延斌


(相关资料图)

在临近春节的寒夜里,当济莱高铁上最后一趟列车运行完毕,有两个人正在济南章丘南站附近的隧道内检查墙壁上高悬的通信漏缆。“成鸣,你留心脚下的槽道盖板,别踩空了。”“知道了燕鑫,你走在前面也注意点……”

说话的是济南通信段济南西高铁通信车间历城通信工区通信女工徐燕鑫、赵成鸣,两人一前一后行走在隧道内,互相叮嘱着。

漏缆是悬挂在隧道墙壁上的电缆,它能在列车穿过隧道时,为列车运行提供无线信号覆盖,一方面让旅客的手机信号在经过隧道时也可以时刻保持“满格”;另一方面也能为列车运行提供专用的通信网络信号,是列车在隧道内接收行车命令、进行站间通信的重要通信设备。当晚,徐燕鑫和赵成鸣的任务是徒步完成寨山隧道内单程4.8公里的漏缆巡检、检修四个直放站内的通信设备,并更换一处漏缆检测避雷器。

寒冬深夜,气温降到了零度之下。

济莱高铁是全国首条市域高铁,也是济南地区“米”字型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来临,刚刚通车的济莱高铁正在接受首个“春运”考验。

对徐燕鑫和赵成鸣来说,要想在隧道内完成好检修任务,除了要求对设备状态非常熟悉,还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由于夜间高铁停运的“天窗”时间有限,她们必须争分夺秒,以极高的效率完成巡检及设备检修工作。

凌晨一点三十分,她们来到一处直放站内进行检修作业,这些直放站把漏缆传递过来的信号进行放大,扩大了信号的传输范围,从而实现隧道内信号的全覆盖。徐燕鑫在一旁打着手电,赵成鸣仔细查看起直放站上的每一处漏缆接头,核对指示灯是否正常。检查完毕后,两人又填写起设备维护记录,并进行清扫。

在夜晚的隧道内行走并不像日常走路那般轻松,隧道内光线昏暗,不时还有从通风口吹进来的阵阵寒风,加之需要随身携带检修工具,体力消耗大且快,脚下的槽道盖板有的还会出现松动迹象。都是“95后”的徐燕鑫和赵成鸣年龄相差不大,两人同一年工作,一向要强的她们从来没有因为这些困难打过退堂鼓。

“我们车间还有不少年轻女同志,她们在父母眼里肯定还都是孩子,可能在家里都没有干过重体力活,但是在岗位上,她们工作热情非常高,面对隧道内的恶劣条件,干得非常出色!”一同参与此次作业的济南西高铁通信车间主任赵朋看在眼里,内心非常自豪。

凌晨三点四十分,最后一个漏缆检测避雷器更换完毕,经过现场调试与调度指挥中心确认,更换后的避雷器运行良好,徐燕鑫和赵成鸣顺利完成了隧道漏缆巡视及设备安装任务。

待她们从斜井走出隧道,已经接近凌晨四点三十分。此时的山谷间,繁星依旧。在回程的汽车上,赵成鸣靠着徐燕鑫肩头入睡,徐燕鑫则聊起了通信工——这个一直隐藏于幕后的铁路工种:“如果将通信网络比作高铁列车的‘神经系统’,那我们通信工就像是‘神经外科医生’,对细如发丝的光缆进行接续、对无线信号干扰进行排查,这些工作确实都是从细微处见功夫。外行人可能不知道,但我们的工作对高铁运行安全至关重要,必须随时‘在线’。”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