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未来 > 详情
每日关注!李国伟:坚守高原十二载 产业援藏报初心

科技日报   2022-08-23 20:41:04

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西藏山南市洛扎县,被称为“西藏秘境”“南方悬崖”,与不丹王国接壤,境内沟谷纵横、山势险峻,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有6座,平均海拔近3900米,洛扎县2万余人口分散居住在5000多平方公里的沟谷、山地中。

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洛扎县委副书记李国伟是中粮援藏干部中的一员。他从2004年起先后4次援藏,将人生中黄金的11年奉献给了洛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初遇 情系雪域高原

2004年,37岁的李国伟怀揣着到祖国最需要地方去的理想,主动报名参加中粮集团援藏工作队,成为第二批援藏干部的一员。来到洛扎的第一晚,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强烈的高原反应,李国伟和同事张岂凡在“卧谈”中互相鼓劲儿,“绝对不能因为不适应环境被‘遣返’回去,绝对不能给中粮丢脸!”

决心坚定了,但是困难并没有减少。条件艰苦,“到下面乡镇去,基本没有招待所,经常得住在加工厂、土坯房里,没有窗户甚至没有门,晚上冻得直哆嗦”;工作还不熟悉,“到处去走访调研,找准工作方向和方法”;资金紧张,“来找我们的人很多,看着他们也真难,但是资金不能‘摊大饼’,必须得精准发力”。

严重的高反没能阻挡李国伟寻找脱贫之路的脚步,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深入了解当地发展情况,宣讲党的政策,积极思考真正适合当地的发展路径。

在2004年至2007年的第一个任期中,他一头扎进“酒缸”,从无到有打造出“高原情”牌白酒。在高原上酿酒和其他地方不一样,气候、微生物、发酵时间都完全不同,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李国伟和同事一起找资料、找行家,不停地走访学习,甚至在宿舍里钉了一个木头架子,把西藏各地的酒都找来分析研究。美酒酿出来了,品质稳定下来了,他又访客户、通销路,把自己当成一个推销员,把酒推荐到西藏各地。最终,洛扎酒厂成为山南三大龙头企业之一,更将“产业扶贫”的思路植根到了李国伟的心底。

再出发 产业扶贫科技赋能双管齐下

援藏的3年时间,李国伟熟悉了洛扎的一草一木,更爱上了这里的人民。任期结束后,李国伟没有一天不想念洛扎的人民,他常常和家人念叨着最大的遗憾就是洛扎还没有通柏油路,洛扎的白酒还没有走向全国,好多想法还没来得及实现。

于是,李国伟利用这一段时间认真领会党的治藏方略,广泛搜集扶贫经验,学习中粮先进管理理念,时刻准备返回扶贫前线。

终于,在2013年,李国伟再一次将援藏申请递到了中粮集团。他说:“带领洛扎人民脱贫奔小康任务还没有完成,乡亲们需要我。我最了解当地情况,不需要花时间熟悉,直接就可以开展工作!”

2013年8月,李国伟再次来到洛扎时,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柏油路从县城直通拉萨,民生建设如火如荼。来不及感叹这里的日新月异,他便一头扎进了工作中。

自2002年对口援藏20年来,中粮集团投入各类援助帮扶资金2亿多元,先后兴建60余个援藏项目,派出7批援藏干部挂职。 “十三五”期间中粮实际投入援藏资金近1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2.25倍,扶持涉及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初加工等领域10多个不同类型的产业项目,走出了一条中央企业援藏新路子。

在中粮集团任职多年,李国伟带着天然的“农业基因”,他将工作多年积累的农业知识应用于开展产业援藏这一课题的探索和思考中,形成了带有中粮特色的产业援藏思路:以产品带产业,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带增收,以增收带稳定。

办乳品厂、养殖藏鸡 闯出援藏新路子

西藏受自身条件所限,海拔高、氧气少、运距长、市场小,除清洁能源和旅游资源之外的自然禀赋很难支撑规模化产业发展,发展产业困难重重,这种特殊复杂性使得照搬常规做法成为不可能。

在西藏办乳品厂,更是面临成本高、技术难问题,之前自治区也多次外引企业来设厂,但都未能如愿。李国伟深入思考发展模式,多次向中粮集团汇报,开创性地形成了自治区解决投资,乳制品龙头企业提供专业化支持的发展思路:由自治区投资建厂,中粮引入旗下企业——蒙牛乳业。企业派出专业化团队,从项目设计、产品定型到制度建设、团队培训和经营管理,在起点上就是与行业内领先企业看齐,与各种资源和平台无缝衔接、数据共享,同时又从经营管理后端为产业项目赋能,避免后继乏力,将自身援助所能与受援所需紧密结合,发挥中粮的优势和作用。

2018年9月,拉萨净土乳业建成投产,年产量5-10万吨,成为西藏地区第一家标准化、专业化、高水平的乳制品加工厂。

另外,李国伟还在西藏特产——青稞上做文章。在他的帮助下,中粮旗下营养健康研究院深度对接西藏重点青稞企业,大力开展技术支持,改变过去工艺简单,产品附加值低的状况,推动青稞产品“走出去”,带动增收。

与此同时,他还从规模化藏鸡养殖入手,逐步推进循环农业。循环农业的特色是以黄粉虫作鸡饲料,把虫粪还田种菜,以大棚产出的蔬菜作鸡饲料和虫饲料,再将藏鸡和藏鸡蛋上市销售。

听起来思路很好,但推进每一步工作都跌宕起伏。西藏产品因其产自高原的缘故,受海拔、气候、缺氧、强紫外线等综合影响,往往具有独特的品质。这些品质需要依靠科技手段予以展现,他走遍全国黄粉虫饲养企业和专业户,三顾茅庐请来养殖能手;藏族饲养员不肯用活虫喂鸡,他摆事实,讲道理,终于消除了群众的偏见误解;没有营销渠道,他利用开会、展会机会推销产品,甚至亲自送货上门,当起了兼职“推销员”“外卖员”。经过多年培育,“巴桑姥爷”藏鸡蛋逐渐成为洛扎又一张闪亮的名片,主打高端市场,销路远达江浙沪等沿海地区,开辟了极具推广意义的“差异化、高附加值”产业扶贫新思路。

养鸡场所在的次麦,以前是全镇收入最低的村,到2018年,人均收入已达1.7万元,跃居全县最高。员工央宗感激地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李书记!以前我干农活年收入1万,现在我每个月工资3500元,还学到了技术。”

截至目前,次麦养殖专业合作社销售藏鸡蛋、冷冻鸡等产品近100万元,黄粉虫供应量20吨,包括种植胡萝卜产业在内,整个循环农业项目为15个家庭提供固定岗位,使其年平均增收6万元,还提供400多个临时岗位给三个自然村的老百姓。循环农业蒸蒸日上,也吸引了部分大学生回到家乡。

(受访者供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