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李禾
小微湿地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如何善加保护和利用,释放潜能?11月10日,《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东道国活动——“小微湿地保护管理与合理利用论坛”在湖北武汉举行,中外专家围绕论坛主题,分享典型案例等。
(资料图)
本次会议由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重庆市梁平区政府、江苏省淮安市政府联合主办。会议邀请5位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我国广泛分布的各种类型小微湿地的科研,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做主旨发言。
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一级巡视员程良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期间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在立法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国际合作等多维度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他肯定了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为全球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贡献的中国方案,并表示湿地司将继续统筹抓好湿地各项重点工作,谱写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湿地新篇章。
作为中国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典型代表,重庆市梁平区和江苏省淮安市分享了保护成效。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院长张明祥教授分享了梁平区成为新晋“国际湿地城市”的经验。这座三面环山、一面是平坝,没有大江大河和大型湖泊的城市,为何获此殊荣?他表示,靠的是三张生态牌,即全域湿地、“城市湿地连绵体”和“小微湿地+”。其中,“小微湿地+”是梁平因地制宜,在全国率先探索推广的“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模式。截至目前,当地已建成400个各具特色的小微湿地。这些小微湿地与生态保育、环境整治、乡村民宿等多种功能相结合,拉动了旅游热,带动了农民增收。“保护一定要与利用有机结合,才能激发人们保护小微湿地的积极性。”张明祥说。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袁兴中在线上分享了梁平双桂湖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的特色案例。比如该区环湖建设了不少像水泡似的“泡泡小微湿地群”,将流经小微湿地的地表水层层净化后,流入湖中,既保护了湖泊水质,小微湿地群本身也成为市民游憩的景观。
国家湿地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吕宪国分享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基本特征与修复案例,并从东北小微湿地形成原因及驱动机制进行探讨,评价了松嫩平原小微湿地在维持区域水分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功能,建议从景观尺度合理优化配置小微湿地,保障农林牧渔产业可持续及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三生融合的综合协调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淮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局)副局长籍荣生在会上分享了《江苏省淮安市小微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近年来,淮安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依托优良的湿地自然禀赋发展潜力,强化全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湿地保护和修复力度,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新路径,与湿地乡村(社区)紧密结合,在全域开展小微湿地网络建设,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张轩波博士介绍《乡村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研究》一书,并指出中国小微湿地大量分布在乡村区域,并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蕴含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模式,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小微湿地模式,创新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湿地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在会上,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副司长鲍达明、南京大学出版社编辑部副主任吴汀、张轩波共同为《乡村小微湿地保护修复与合理利用模式研究》一书揭幕。张轩波解读了《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南京大学常熟生态研究院朱正杰博士解读了本次大会关于《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决议草案。小微湿地具有独特生态功能,得到全球更广泛的关注和认同。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