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是数字经济的底座,贯穿整个软硬件生态和应用场景。众所周知,高端芯片设计、先进制程芯片制造等核心技术及配套的设备、材料,长期被美、日、韩、欧等发达经济体垄断,但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芯片行业的不断重视,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金、人才涌入,芯片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芯片制造不断向先进制程迈进,核心设备和关键材料自给率稳步提升。
中国拥有丰富的下游应用场景、广阔的市场空间、长期的政策、资金及人才支持,长远来看,国际环境的变化并不会阻止中国芯片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反而会加速科技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中国芯片的发展需要耐心和信心。
在此背景下,阿里云创新中心、本应科技联合编制了《2021集成电路产业图谱及区域发展白皮书》,来助力芯片产业的发展。《白皮书》以芯片为主题,深入研究了芯片行业国内外现状、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产业链图谱及竞争格局、各区域产业发展,同时结合发达国家产业发展路径,为芯片产业提出五条发展建议。通过梳理行业新技术,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支持国家“十四五”期间芯片产业发展。对于芯片生态圈广大参与者来讲,《白皮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国内外芯片产业市场现状
2020年全球半导体市场并未受到疫情冲击,线上办公与居家工作学习需求的增加,推动了电子产品等消费行业的增长,使得全球半导体行业营收未受疫情影响而下滑。2021年受益于世界经济发展恢复、汽车产业急速恢复、5G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国内外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创历史新高。
国内芯片产业资本市场表现
全球芯片产业链竞争愈演愈烈,尽管我国距离芯片产业成熟尚需时日,但基于“自主可控、换道超车”等共识,国内对芯片领域的投资保持较高活跃度。
初步统计,2020年,国内芯片行业总投资案例数及总融资规模与2019年相比增幅较大,2021上半年的投资案例数已接近2019年全年水平。注册制对于芯片行业等新兴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改善作用十分明显。科创板推出当年,上会审核的芯片相关企业共计17家,上市板块的分布由原来的创业板主导,变成了科创板主导。2020年,芯片行业上市公司更是实现数量与股价双双爆发增长。
中国芯片产业全景创新图谱
传统行业研究手段往往能发现细分行业巨头,但是无法从全局视角透视产业发展。阿里云加速器联合本应科技利用机器学习及大数据手段,综合考量企业的科技创新实力、资本关注度,挖掘出芯片产业链企业近万家,并列举各细分赛道的典型企业及数量。
芯片产业创新图谱覆盖六大领域、50余个细分赛道,真正实现了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芯片测试、芯片设备、芯片配套材料及芯片下游应用的全领域覆盖,实现一图全览国内芯片产业。
国内外芯片区域创新指数评价
芯片区域创新指数(以下简称指数)以公开的宏观经济、科技创新数据为出发点,采用定量手段对国内外区域的芯片产业创新程度进行评价。
指数形成主要包括宏观环境、创新成果及创新主体等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利用上亿条公开基础数据计算创新指数,并通过分析指数结果发现各区域的芯片产业科技创新程度。
国内芯片产业创新实力较强的省市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同经济发展呈正相关,芯片产业仍面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其中,广东、江苏、上海与北京为第一梯队,发展优势明显;浙江、四川、安徽、福建、山东、陕西、湖北、重庆与天津等为第二梯队,已有一定的集成电路产业布局基础。
国内芯片产业分布格局
我国集成电路产业主要集中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一带,近年来以武汉、成都、西安、重庆等重点城市为中心的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有望成为新的芯片产业支柱地区。
总体而言,芯片设计企业主要分布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基本与各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和制造业密集程度正相关;长三角地区产线占全国一半以上,是国内产业链最为完整、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产业基地;封测行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而配套设备和材料产业分布相对较为分散。
对芯片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分析总结国外芯片产业发展经验、思考归纳了中国自身的优势,并提出针对芯片产业发展的五条切实建议:
(1)加强国内产业链上下游厂商的合作;
(2)新架构弯道超车,开源降低成本;
(3)加大人才培养,打破学科壁垒;
(4)发挥引导基金杠杆作用;
(5)以龙头牵引加快产业聚集。
阿里云创新中心简介:
阿里巴巴是首批“双创”示范基地唯一互联网企业,阿里云创新中心2015年设立,是阿里巴巴旗下科技类创新服务平台,一直服务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和云上加速发展。为创企提供基础创业服务、线下基地入驻、深度孵化加速、投融资、数智化转型等服务。
发展至今,阿里云创新中心已经累计服务超200万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32个城市落地60个阿里云创新中心线下基地,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7个。创新中心联合200多家创投及创服机构,累计为服务企业融资超千亿元。
针对特定行业主题的高成长创新企业,近600家头部创新企业加入成长加速计划,92%的企业与阿里业务累计对接超3000多次,76家企业成为签约伙伴,共创联合解决方案,2/3的企业加入后获得后续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