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未来 > 详情
代表委员谈教育科技人才|打造人才方阵,“双一流”建设进入加速期|环球播报

科技日报   2023-03-13 05:28:58

科技日报记者 岳靓


(资料图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当前,“双一流”建设已进入加速期,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排头兵,高校应如何打造一流人才方阵,支撑科技自立自强?全国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采访部分高教界代表委员,倾听他们的见解。

确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一流大学应当能够培养一流人才,创造一流成果,作出一流贡献。”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表示:“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和首要责任。只有人才供给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才能得到根本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认为,从过去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来看,我国的双一流建设不断推进,也取得明显成效。一方面越来越突出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另一方面也越来越重视面向科技前沿和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

“在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的实现过程当中,厦门大学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设计了‘三个转变’和‘三个全面放开’。”张荣介绍,“‘三个转变’即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以统一模式培养转变为个性化培养,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更大的提升。‘三个全面放开’指的是对学生全面放开转专业,全面放开选课程,全面放开选教师。”

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

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是当前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因此,应全面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要充分认识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独特性,尊重基础学科人才发展个性和发展周期规律;加大基础学科科研支持力度,布局遴选一批原创性研究项目,鼓励自由探索和长周期研究,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原始创新培育计划,遴选一批前沿研究方向和潜心基础研究的教师及团队给予长期支持。

“厦门大学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对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基础研究人才,有助于我国战略科技力量的打造,有助于科技强国的建设。要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打造高素质的学生和教师科研队伍,创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张荣说。

张荣表示,在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厦门大学还积极进行科教融合探索。他特别提到:“厦门大学专门设立了以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博伊特勒书院,邀请诺贝尔奖获得者布鲁斯·博伊特勒教授来校亲自面试、挑选培养学生。该书院为强化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保持他们的科研后劲提供了强大支持。”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突破,建设高校已连续三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3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的主要支持单位中,有11个来自建设高校。

汪小帆表示:“高校的职责是教育,中心任务是人才培养,同时还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也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连接枢纽。”

在汪小帆看来,高校在培养国家紧缺人才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的条件,也要和科研机构、骨干企业联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才能走出一条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路子。

王焰新表示,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需求,高校应敢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围绕人工智能、国家安全、国家治理等重大领域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探索跨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新路径,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实践,促进多学科汇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

王焰新说,自实施“双一流”建设项目以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获批牵头建设湖北省地球科学基础学科研究中心,自主设立并获批“遥感科学与技术”“健康地学”“人工智能与地球探测”等8个交叉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组建高等研究院跨学科综合性创新研究平台,开展了跨学科交叉培养、科教融合培养,推动学校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相关资讯